陈辉宗社长、各位老总,同志们:
福建日报有丰富的传统精神作风,值得弘扬!结合我过去负责过的农村、经济和要闻三个部门的采编工作,谈点体会:
一,深入采访。采写新闻稿件的关键在于选角度,选好角度的关键在于采访深度,而采访的关键在于工作态度。过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更要深入采访,艰苦奋斗。本报记者到一个县采访一般住三五天,到村采访经常住一夜,有时住村几天,而且都交粮票和伙食费。住村部床铺,往往有汗臭味、脚丫味和跳蚤,要忍一忍。到边远县乡采访,一路火车汽车要跑10来个小时。我先后三次到先进单位闽清县千米高山柯洋村采访,走路2小时,基本爬山。强台风来了,半夜三更,叫哪位记者跟省领导到第一线,都闻风而动。不少同事没有节假日,有时通宵达旦赶写稿件,也没有去领加班费,那时加班费不过5元钱(相当一碗康师傅)。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农村处开展“住村三昼夜”系列征文报道。一石激起千重浪,万千干部下基层。由本报记者住村采访带动全省各级领导住村抓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密切了干群、党群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农村改革开放与发展。这个栏目报道获得1989年福建新闻一等奖、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出版报》等都载文赞扬,被载入1989年的《中国新闻年鉴》。
二,快速反应。采访部门一个重要任务是跟省领导调研。我们做到“准时就是迟到”,提前10分钟到场。而且脑子反应要快,笔头要快。被称为农村处“四小龙”的檀、吴、陈、郭就是快手。我要求自己,不但要快,还要好又多。跟省领导和中央领导不单写一篇400多字正儿八经的调研消息就了事,还要多留心领导同志调研过程的新提法(现在叫新理念)写出评论。比如我跟习近平到三明调研采访,就写了《慎提献礼工程》《新旧两相宜》等5篇评论(以省领导同志的话语作由头写评论不限制刊登)。我跟习近平调研两次、专访他两次,一共采写32篇,主要是评论。现在把当年评论的观点材料串起来,加上点评福建日报力作《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就是2小时的“主题教育”讲稿,春节前后通过报社机关党委和报社老干办,我应邀给省委省政府部门、福州和厦门等地一些部门单位授课32场,反映不错。
笔头快,要快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跟省委书记到灾区去抗洪救灾,晚上书记听汇报到11点才发表讲话,12点讲完,那么我们记者爬格子2000字也得爬完,做到写稿跟书记讲话同步。一散会,稿件就送审。不然,书记去睡觉了怎么办?报社这边夜班老总还等你发稿呢。
三,团队协作,创优创收。福建日报团结协作精神好,报社和处室许多领导同志对上尊重,对下看重,对己自重,左右前后和谐为重。首先要关心人。总编辑林振夏曾经找我说,你处里谁谁年纪大了没对象你要催一催,“再不找对象,不要让她入党”(党章没这规定,但这话说明老总够关心了)我一个个找谈话,还走访一个个同事家庭。春节前后,请同事的配偶和异性朋友一起吃一餐饭,感谢他们对本处和本报工作的支持。其次,我们在工作上多出点子,注意以新闻题目或版面栏目引领和带动采编工作,比如“住村三昼夜”、《一车出口活鳗被卡引起的思考》、《一车春笋过11道关卡》等全省一等奖新闻,都是有意识地去抓问题抓新闻,从而做到版面稿件创优。当年农村采访处九个人,我们下乡百天(人均),上头条百篇,评好稿百篇,同时抓好报社广告创收,成绩突出。8年间农村处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授予的“抗洪救灾”“服务农业”等奖状锦旗24面。后来撤消农村处,我受聘到经济编辑室也只有九个人,坚持“两创”,不但多创好版面好稿件,而且为报社经济创收数额名列各处室前茅。
总之,搞新闻要快干肯干,肯干长才干,肯干就能上(上稿件)肯干能提干。我负责过的处室,陆续提为处级以上干部和正高职称者共32位,其中副省级一位。最后值此本报创刊74周年社庆,我祝愿报社两轮驱动好,“两创”上台阶:版面稿件创优,报业经济创收!
注:上文为2023年8月25日上午10点庆祝《福建日报》创刊74周年座谈会暨“新福建”7.0版上线仪式上的发言。
(写于2023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