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省领导和中央领导同志下基层调研采访,有的媒体人的做法是,把正式会议上的领导调研讲话稿,取来加以摘编,发一篇“调研消息”就了事。
其实,领导同志在会议之外的调研过程之感言和指示,是相当重要的,往往是真话、实话、新话和管用的话,透视出新思路、新理念。比如有一位省领导在调研中说的“动真情,扶真贫”“慎提献礼工程”“减债也是政绩”“新旧两相宜”(指城建和村建)“别墅莫成别野”“挂满奖状的穷村”“准时就是迟到”等等,就有哲理和新意。我就取之作为撰写评论文章的标题。
可是,有的人对领导同志在调研过程中说了什么话,并不在意。有的人由于跟领导没跟紧,隔着几个人,往往没听到或者没听清领导说什么,即使听到了也没记下包括记在本子上和脑子里,甚至觉得记了也无用。他或许认为,媒体发表调研消息按职务论短长,不是第一把手,一般只能登个 “豆腐块”三四百字。调研素材了解多了、写长了也没用,甚至会被认为你不会写稿。
我不这样认为。跟领导外出调研,不单写调研消息,那是小菜一碟。我更注意的是会议之外的调研全过程,看领导同志针对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那怕三言两语,都要记下记牢。因为这三言两语,很可能就是新闻眼,就是新闻最佳角度,就是写评论的由头导语。
有时真正的新闻,不在于领导同志的正式讲话,不在于领导凭文稿宣读的内容。而在于领导同志在现场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意。这是需要你留心用心捕捉的。
可以说,你跟领导到实地看到不等于听到,听到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听懂,听懂不等于听透,听透不等于能写,能写不等于写好,写好不等于写深,写深不等于写精,写精不等于写活,写活不等于写出新意。
总之,跟领导同志外出调研采访,务必做到跟紧、听到、听清、听懂、听透。而且,要想想领导同志为什么那样说,有什么新思路、新提法、新理念。这就要求你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跟上领导的思路节拍,不然你还领悟不了领导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掌握领导同志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话语,以及所涉及的骨干材料和典型事例,作为导语由头,写下评论或杂谈发表,在媒体宣传中所发挥的正能量作用,犹如“标枪”和“匕首”。而写这样的评论文章,不同于写消息、特写和通讯等文章,受限于“报道领导要讲平衡”的敏感问题。媒体需要评论而又短缺,鼓励作者写好评论文章。
适时把领导同志调研过程的新理念写成评论文章发表,过后哪怕过了二三十年,把这些评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经典事例串编起来,就是一篇反映某位领导同志新时代新理念的大文章和宣讲稿。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如果当年跟随调研采访没有用心记住领导同志有新意有创意的话语并写出文章,那么过了20多年后的今天,怎能记得当年领导在调研中说了什么?又怎能写出资料性、纪实性、述评性的回忆文章?
(2023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