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前不久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搞调研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跟着感觉说,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这话说得好!一段时间以来,上级领导下基层一般都按当地领导既定的“路线图”搞调研,看的都是事先确定的“点”。有的地方还安排几位农民参加座谈,先给予面授机宜,甚至要他们“背书式”演练,按当地领导的意图说话,报喜不报忧。据说有的地方还给“被谈话”的群众每人50或100元“好处费”,其实是“封口费”,叫他们在首长面前不要“乱讲话”。
习近平同志说的领导走基层“搞一些随机性调研”,的确很有必要。笔者曾跟随温家宝同志到闽东几个老区贫困县调研,他事先交代不要市县领导干部迎送于县界,也不要警车开路。一路悄然前行,有时途经一村,他叫停车。然后他随意走进路边一户农家聊聊,或到村中破旧的房子里找人谈谈,看看餐桌上只有咸菜、青菜,饭甑里多半是地瓜米饭。他心情沉重地说了许多看法,真是摸真情,动感情,扶真贫。
也许有人会说,上级领导如果都不按基层的“路线图”搞调研,未免太不相信基层领导同志了,似乎也不近人情。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领导同志到哪里调研,而是要深入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
笔者过去多次跟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走基层。他的一个很大特点也是优点,就是没有“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跟着感觉说”。
比如到了福建省福安市一个老区贫困乡,市乡领导有意安排一个老区自然村干部“诉若要钱”。说那个村地僻山高,离乡政府远,要求习书记拨款搞路水电等“五通”工程,大概要800多万元。而当时全省各地正在建设老区村“五通”工程。当地领导抓住这个问题汇报,真是对上“气候”。
不料,习近平同志听,认真地说,花这么多钱搞一个自然村的“五通”好不好?有没有必要搞?应该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没有必要花大钱去修路通电。把它搬迁到基础设施好的地方重建新村,还不好吗?迁村,恐怕还不要花800万呢。
接着,习近平说,那些连家渔船的船民也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上岸建房定居,他们简直比陕北群众住窑洞还艰苦,窑洞可遮风挡雨,小渔船风雨飘摇。
这个整村搬迁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扶贫举措,可谓“挪穷窝”,当时被称为扶贫“造福工程”,是从根本上扶贫。
这样的调研,是实事求是的调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
又如,一次到一个山区市,市领导汇报说,有十大工程正在赶时间抢进度,赶在9月底前完工向国庆50周年献礼。习近平听了,并没有顺着杆子上,而是严肃地说:“要慎提献礼工程”。时间要服从工程质量,按工程规律办事,坚持工程质量第一,工程该什么时候完工就什么时候完工。
如此等等,上级领导同志下基层调研过程,不被牵着鼻子走,不跟着感觉说,求真务实,换个思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说管用的话,多么重要!
我从中得到启迪,写了《搞“五通”不如迁村庄》《慎提献礼工程》等评论见诸报端,把习近平的新思路新理念融汇其中。
但是,也有的领导同志下基层,说是去“调研”,却“调”而不“研”。虽然跑了不少地方,看个够听个够,却不作分析研究,说话作指示抓不到要点,人云亦云,话无新意,不过是一堆官话套话而已。应该说,不解决问题的调研,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一种公务资源的浪费。
(2015年7月1日写于福建日报社,2024年1月16日核发)